《新金山》,让澳洲华人移民更多“被看见”
中新网9月18日电 澳洲网日前刊发题为《〈新金山〉,让澳洲华人移民更多“被看见”》的评论指出,当下,澳洲仍受到种族主义的困扰,该片还能为人们提供重新审视澳洲发展历程和排华历史的契机,也有助于推动澳洲社会对种族主义历史进行反思。
全文摘编如下:
一部关于澳洲华人的新剧即将播出:《新金山》首次将澳洲“淘金热”时期华人矿工的故事搬上荧幕,由华裔导演科里·陈(Corrie Chen)执导,华裔演员约森·安(Yoson An)和梅伯尔·李(Mabel Li)参演,以移民视角审视澳洲华人移民在“新金山”(即墨尔本)的开拓历程。导演希望能通过讲述澳洲华人“牛仔”的故事,让人们“重新想象一下我们殖民历史里的华人声音”。
讲述华人移民故事的影视作品很多,其中不乏《猛龙过江》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《刮痧》等佳作。早期华人移民电影中,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李小龙自导自演的《猛龙过江》,这部电影让观众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风采,还接触到了“行侠仗义”“扶弱济困”等中国式的侠义观念。《猛龙过江》的主要角色虽都是华人,但影片却是从欧美视角出发,这样的手法降低了观影门槛,不仅受到华人欢迎,还吸引了很多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的外国影迷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华人移民电影都沿用了这样的叙事方式,影片内容也逐渐从展现功夫、美食等中国传统文化,深入到中外文化差异对移民生活的影响,比如《刮痧》就是这类影片的代表。
越来越多华人移民海外,各国影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不断加深,这样的背景下,华人移民电影的关注点也发生变化。影片不再只从当地社会视角出发来审视中外文化的差异,电影人开始更多关注移民自身的经历和悲喜,这也催生出了一批移民视角的影视作品,比如《新宿事件》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《不见不散》等。这类作品将更多笔墨用于描述移民生活和奋斗的“日常”。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等影视作品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移民群体的新视角,但这类影片聚焦于个人,虽也不乏“群像剧”,但都是“小切口”作品。
《新金山》以澳洲“淘金热”时期华人矿工在墨尔本地区的开拓史为背景,把关注点放到澳洲早期华人移民的生活和发展历程上。从移民视角出发回顾“大历史”,在关注移民自身命运的同时,还关注华人移民对澳洲发展的影响,在移民电影中具有开创性。19世纪中叶,澳洲出现“淘金热”,大批华人矿工涌入澳洲,为与曾经吸引大量淘金者的美国“金山”三藩市相区别,他们将墨尔本称为“新金山”,三藩市也得名“旧金山”。华人矿工在“新金山”开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他们不仅吃苦耐劳,还善于用炸药开山采矿,推动了矿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,有人迅速致富。然而,华人的成功引起了当地白人的嫉妒,白人对华人的忌恨和猜疑不断升级,最终导致排华运动发生。
澳洲“淘金热”时期,从中国乘船到澳洲需要三个月时间,由于信息传递不畅,中国矿工在抵达澳洲前对澳洲社会了解甚少。这样的条件下,中国矿工漂洋过海,投身“新金山”开拓浪潮之中,无异于一次疯狂的冒险。《新金山》让更多观众看到早期华人移民的冒险精神和创业精神,并对他们在澳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。当下,澳洲仍受到种族主义的困扰,该片还能为人们提供重新审视澳洲发展历程和排华历史的契机,也有助于推动澳洲社会对种族主义历史进行反思。
[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]